|  加入桌面  |  广告服务  |  投诉窗口  |  品牌推广  |  招商代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标准 » 正文

去产能化应立足中长期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2  来源:中国玻璃模具网  作者:中国玻璃模具网  浏览次数:642
核心提示: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产能过剩部分的描述,措辞比以往要严厉得多,引来各方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5处提及产能过剩,并明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产能过剩部分的描述,措辞比以往要严厉得多,引来各方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5处提及产能过剩,并明确指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根据报告内容,今年 去产能化 的目标颇高: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确保 十二五 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

  联想到此前的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 十二五 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中,将2015年的任务定为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两者相比,今年政府再度加压,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大幅加码。

  其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达的紧迫感或与当前的去产能化形势有关。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明确了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此后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收紧。去年以来,蔓延全国的银行不良贷款暴露风潮,与信贷风向转变有直接关系。

  眼下,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最大的风险点,部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早已为各界所诟病。去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激增,则让舆论首次观察到产能过剩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积聚效应。

  据此,有声音认为,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推出,是当下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主因。前几日,有银行界别的政协委员传出 银行是弱势群体 的言论,更让不少银行人士借题发挥,称银行在为国家去产能化埋单。

  这里有必要理清一下产能过剩中各方的角色和责任。

  客观来说,金融危机后的产能过剩困局与前几年财政资源的引导有关,但也应该看到,信贷投放也与银行自身对风险的认识和业务扩张模式关系更密切。天量信贷资金进入水泥、钢铁等行业,地方政府满足了推高GDP增速的冲动,财政资源大量进入,让银行认为获得了政府信用的隐形背书。最疯狂时候,不少地方银行行长曾收到上级银行的 放贷指标 ,信贷投放成为 政治任务 。

  在这个关系中,地方政府、行业和金融机构实际都曾因产能扩张获益,但这波信贷投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产能未能通过市场调节去化。银行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参与者之一,不存在国家为解决产能过剩,强行牺牲银行利益、让银行埋单的问题。

  产能过剩现状 始作俑者 众,问题的解决自然也离不开多方共同努力。这波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被行政扭曲所致,其解决尤其需要行政力量的介入和矫正。但实际上,去年爆发的不少地方企业银行债务危机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不当行政行为,让去产能化的步伐受阻,也将潜在金融风险放大、暴露周期拉长。

  很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是地方财政主要来源,地方政府通过贷款倾斜、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的企业渡过难关。出现大额银行债务风险时,地方政府往往不分析企业、行业实际,无差别地采取稳住银行情绪、劝说续贷的方式,一些无望转型、升级的落后产能,浪费了大量稀缺信贷资源,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贵局面。

  这种策略背后有地方政府 增长底线 、 社会稳定 、 保住税源 等多重考量。这些做法延缓了风险激烈暴露的时间,但也将金融风险隐性化,未来产能暴露后,金融风险的传递性将比现在放大更多倍,反而更麻烦。

  对地方而言,与一味力保产能过剩企业相比,防止地方金融风险扩大,所获实际效能更大。为防止短期内产能崩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飙升,政府应注资购置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寻找更贴合市场实际的增信工具和手段。长远来看,重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中长期改革的实质推进,是各地去产能化的必要步骤。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热点推荐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业务咨询:18962359518 邮箱:info@glassmoul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