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行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发展壮大就是诸多成就中的一个例证。
日用玻璃特色区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多年来,日用玻璃特色区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培育日用玻璃特色区域是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
特色区域共建是进行先期培育、动态管理、目标考核、定期评定验收的一种服务模式。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管理办法》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关于授予中国日用玻璃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暂行条例》等管理办法,协会有组织地开展了培育和推进行业特色区域工作,不仅重视特色区域命名前的培育,同时强调命名后的产业提升,不断深化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创建、共建相关指标,共同努力将特色区域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二、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特色就是生存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产力。所谓特色区域经济,就是一个地区以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有技术或工艺为主导的系统工程和一种经济形态。是产、学、研、科、工、贸及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是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的重要载体,是“传统产业做特、现代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做优、区域经济做大、区域品牌做响、文化产业做美”的实践主体,是培育专业市场化的重要平台。是提升我国日用玻璃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快速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三、特色区域的基本属性:
①专业特色性;②地区集聚性;③基础服务性;④技术创新性;⑤规范示范性;⑥国际多元性;⑦超前引领性;⑧持续发展性。
特色区域经济的特质要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人强我新,人新我高,人高我转、不断追求”。
四、日用玻璃特色区域基本情况
我国日用玻璃行业是较早进入市场化的产业,特色区域的出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2003年起,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协会开始引导和培育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发展,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协会的重要服务内容,经过15年的历程,协会与相关地方政府共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日用玻璃特色区域。这些特色区域企业的主导产品基本都是当地支柱产业的骨干力量,占当地经济很大比例,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带动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协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创建了8个日用玻璃行业特色区域。它们是:
1、浦江县——“中国水晶玻璃之都”(2003年8月,中轻联与中玻协共同授牌);
2、博山区——“中国琉璃之乡”(2006年9月,中轻联与中玻协共同授牌);
3、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原“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2004年8月,中轻联与中玻协共同授牌);
4、沙家浜镇——“中国玻璃模具之都”(原“中国玻璃模具之乡” 2007年12月,中玻协授牌);
5、凤阳县——“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2009年12月,中轻联与中玻协共同授牌);
6、清平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2014年4月,中轻联与中玻协共同授牌);
7、八陡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名镇”(2014年9月,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授牌);
8、河间市——“中国耐热玻璃生产基地”(2017年1月,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授牌)。
日用玻璃特色区域企业中占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数量接近全行业的半数,省市级知名品牌众多,高新企业众多。特色区域是日用玻璃行业蓬勃发展的亮点,已成为日用玻璃行业的生力军
五、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基本形态和优势
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基本形态:
1、诸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
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成本、政策、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为依托,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在特色区域内,通过各种服务平台,企业间合作达到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利益分享、合作共赢。特色区域内的企业还可获得地方政府更多政策支持,这是日用玻璃特色企业最典型的形态。
2、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集聚
龙头企业发挥其品牌、技术、研发、设计、营销等优势带动经济区域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发展,中小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专、精、特、新”发展模式。
3、地理、文化特色产业
当地企业主导产品具有历史发源地,地理标志等传统特色,形成地方特色产业。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琉璃艺术、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等行业。
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6个方面:
(一)信息优势
获取信息的成本低,这种信息主要来源于供应商、采购商的云集和同行之间近距离的传播,信息十分灵通。
(二)专业配套的优势
原辅材料、设备配件供应便捷,配套齐全,服务到位,企业的经营成本低,竞争力强。
(三)人才优势
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相对集中,人力资源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较高。
(四)共享优势
共同建设、使用公共设施和资源的优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宣传优势
产业集群经济社会的关注度高的优势,使广告宣传的整体效益良好。
(六)便捷优势
政府相关部门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的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日用玻璃特色区域的基本情况
(一)浦江县——“中国水晶玻璃之都”
浙江省浦江县水晶玻璃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产品从最初的玻璃珠起步,到水晶灯饰,再发展到水晶玻璃工艺品,跨越了三大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水晶原材料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制造基地。浦江水晶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民众致富、财政增收、拉动三产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浦江水晶在全国行业中占有率在60%以上。
水晶产业是浦江县三大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浦江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县财政增收、民众致富、拉动三产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浦江水晶产业以其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量最大、品种最多,引领着全国水晶产业的发展。浦江水晶产业从一个扎堆式的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完整、产品系列丰富、技术配套齐全、拥有自主品牌、创新研发能力的专业型产业集群,其三十余载发展历程,为浙江省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规制手段、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浦江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水晶产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环境容量瓶颈。2013 年,浦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行动,以水晶产业整治提升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因此,浦江水晶产业亟待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局中突围出来,实现产业凤凰涅槃。
从本世纪初开始,浦江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加工集散地之一,2003年,浦江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授予"中国水晶玻璃之都"荣誉称号。经过2013年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行业整治,目前全县拥有工商登记在册的水晶企业1243家,比行业整治前的2.2万家大幅减少。2015年,全县水晶玻璃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9%。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4家,规上企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6%。目前行业劳动用工30571人。截止2015年底,全行业先后累计申报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外观设计专利859项。
(二)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玻璃器皿是山西省祁县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产业基础牢固、生产布局集中、产品种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和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祁县是“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把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作为全省20个转型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全县玻璃器皿开工生产企业6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拥有电熔炉生产线29条、天然气炉及煤气炉100多盘。全县玻璃器皿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10家,其中亿元以上4家。主要产品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糖盒、花瓶和工艺品等十大系列6000多个品种远销以欧美为主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不同层次对玻璃器皿的消费需求。出口额占到全国玻璃器皿出口总额的15%。
2015年,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11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7亿元,同比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8亿元,同比增长1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3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79亿元,同比增长6.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455元,同比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602元,同比增长5.2%。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呈现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行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3.3亿元增长为2015年的21亿元,增幅5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0%。总产量由2011年10.7万吨增加为2015年的20万吨,增幅87%。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62户整合为2015年的38户,从业人数保持2万人左右。
祁县玻璃器皿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形成了初级生产、深度加工、精品开发的产业格局,可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国际玻璃器皿市场的需求。祁县玻璃器皿产品销售主要以国际市场为主,70%出口,30%内销。其中外销市场美国市场约占50%,欧洲市场占30%,国内市场正在开发之中,主要为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和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
全县玻璃器皿年产量约20万吨,占全国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总量的45%,其中人工吹制高脚杯约占全国总量的80%。年出口交货值约2亿美元。祁县已成为了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
(三)博山区——“中国琉璃之乡”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面积698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琉璃之乡。拥有百年的工业文明、浓郁的民俗风情、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博山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博山,琉璃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琉璃发祥地,是明清官炉之一,拥有唯一的炉神庙和最早的琉璃行业组织——炉行醮会,博山琉璃从最初生产琉璃生活用品到利用琉璃晶莹光润的材料特质生产实用工艺品,最终发展成现在的琉璃艺术,形成了一个种类丰实、风格独特的艺术世界。特别是近年来,博山区在发挥历史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文化品位、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琉璃产业初步实现了向文化产业的跨越。截至2015年底,博山区玻璃制品及配套企业达100余家,涌现出了黑山玻璃、宏达玻璃、瀚邦玻璃、盛杰玻璃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博山区玻璃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以八陡镇日用玻璃产业园区为中心的日用玻璃产销基地。琉璃生产企业发展到20余家,大师工作室百余所,涌现出了爱美琉璃、金祥琉璃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中华陶琉创意园、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等大型商业展销和文化艺术场所,成为博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琉璃艺术品是博山历史文化的结晶,其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技术手段、产业基础均居全国前列,作品主要包括琉璃热成型、灯工、琉璃雕刻、内画等四个门类。琉璃热成型制作出工艺花瓶、琉璃摆件等有近千种类,形态奇妙,色彩多变,琉璃工艺品的玲珑剔透让人心醉神迷。以鸡油黄、鸡肝石为代表的名贵色料堪称博山琉璃中的精品,鸡油黄又称御黄,成色似鸡油艳艳欲滴,十分难得,有“十缸九不成”之说,鸡肝石,色如鸡肝、纹似佳石,其工艺难于掌握,只能于偶然中得到。灯工作为一种塑形艺术,像国画中写实风格的工笔,手法细腻,接近真实,所作作品形像神似,以假乱真。内画从山水人物到花鸟鱼虫,浓墨重彩,笔笔传神,是独树一帜的“山东画派”的主要力量。博山琉璃作品既有传统意蕴,又有现代气息,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博山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15年,全年玻璃制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
博山琉璃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目前,全区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18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12人,省级艺术大师79人,山东省首席技师5人,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9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00余人,还有一大批默默奉献的民间老艺人和技术工人,为琉璃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四)沙家浜镇——“中国玻璃模具之都”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是“中国玻璃模具之都”。玻璃模具行业已成为沙家浜镇四大支柱产业,沙家浜镇是全国主要玻璃模具集聚区,是亚洲最大玻璃模具生产基地。全镇现有玻璃模具生产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约占在籍就业人口的20%;行业年产玻璃模具50多万套,占国内行业市场份额70%左右。在努力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沙家浜玻璃模具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捷克等20多个国家的高端市场,并与世界顶尖和国内著名的日用玻璃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沙家浜镇玻璃模具行业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玻璃模具是沙家浜特色产业之一,主要产品有酒、饮料、食品、医药、化妆品等玻璃包装模具及汽车灯具、玻璃器皿、玻璃工艺品等系列模具产品。沙家浜玻璃模具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江苏省内市场占有率达90%,远销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高端市场。产业集群现有玻璃模具企业112家,其中玻璃模具商会会员企业37家,销售超亿元企业6家,全国日用玻璃行业功勋企业2家,中国玻璃模具金花企业5家。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3只,苏州市名牌5只,省高新技术产品30余只。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优势明显,集群效应显著,先后被评为“中国玻璃模具之乡”和“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
2015年,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分别是 “十二五”期初的222.22%和350%,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多数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从业人员超5000人,工人平均工资近7万元,高于地区平均水平;产业整体实现利税1.7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和强镇产业。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平稳,外销强势。较之20世纪初无论投入还是产出大幅增长的情形,因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高,总体需求趋于饱和,十二五期间,玻璃模具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增速稳定在10%左右。于此同时,一些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已进入德国、法国、美国、比利时、捷克等20多个国家的高端市场。作为产品外销的典范,兄弟玻璃模具公司已实现产品100%外销。
2、开拓思路,转型升级。建华模具成功并购欧文斯(天津)模具有限公司,开创了我镇玻璃模具企业直接通过资产收购方式引进外企先进技术的先河。各大企业持续推进“机器换人”,目前在铸造、喷焊、送料及检测等模块均已实现机器人自动作业,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精度。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利用集镇改造等政策性搬迁的机会,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3、不断创新,注重科研。沙家浜玻璃模具企业一直注重科研技改。从创新开发铜合金材质的模具,到率先运用架空式铸造工艺,都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2015年,仅六家规上企业在技改方面投入就超过3000万元,重点研究耐热合金材料、轻量化瓶用高端模具,目前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并申报了专利。
4、狠抓质量,精益求精。近年来,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顺应市场规律,不断弱化“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树立“质量为王”的全新理念。以会长单位精工模具为例,经过多年运营,逐步建立起海外高端客户群,与世界500强美国OI、法国SGD等大型集团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各类优质产品。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企业,精工模具狠下功夫,从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多维创新,成效显著。目前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使用寿命达130万次,超过国内同行30-50%水平,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玻璃模具行业领袖企业。
(五)凤阳县——“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安徽省凤阳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石英资源,全县矿区覆盖面积达80k㎡,东起石门山、西至栗山,长约40km,南北宽约2km,山体高度最高277m,矿石品位高,易采易选,矿床地面以上平均厚度约70m,矿石远景储量在100~120亿吨(不包括地下部分),无论储量、品位和潜在经济利用价值均居全国之首,2009年12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凤阳县硅基材料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历经规模扩张和改造提升,我县硅基材料产业实现了由石英砂加工到日用玻璃生产,再到平板玻璃、白炭黑和硅酸钙板等硅基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全国各行业市场均占据了一席之地,有了一定话语权。
至“十二五”末,凤阳县相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36家(其中平板玻璃1家,日用玻璃13家,石英砂开采企业22家)发展至2015年的65家(其中平板玻璃2家,日用玻璃18家,石英砂开采企业35家,硅基材料10家),占15年118家规上企业的55%。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8.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189.6亿元的41.2%。65家硅产业企业在岗职工1.36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70.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38.5%,实现税收2.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39.4%。
日用玻璃产业是凤阳重点扶植和优先发展的产业,近几年,凤阳日用玻璃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就有数家。日用玻璃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部分企业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部分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力股份于2011年4月成功上市,成为该县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国内日用玻璃器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该公司“青苹果”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经多年发展,全县石英砂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石英砂产品丰富、用途广泛,品种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用于浮法玻璃的普砂,产量占50%;第二类是用于玻璃器皿、泡花碱生产的精制砂,产量占30%;第三类是用于高档玻璃及器皿的低铁砂,产量点20%;此外,还有一部分硅微粉精深加工产品。
目前,已形成了以大庙石英砂加工集中区为原材料生产基地,凤阳经济开发区、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作为玻璃生产加工基地的产业链条,年产值过亿元的新型硅基材料制品企业近10家,己建成和在建的企业年产各类玻璃制品达110万吨。
(六)清平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清平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部,华蓥山南麓,毗邻重庆两江新区,与两江新区仅一山之隔,渝广高速和重庆三环高速将在清平镇设立出口,区位优势突出。
自1995年,清平镇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玻璃之乡”殊荣以来,清平镇日用玻璃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授予清平镇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8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授予清平镇为“玻璃器皿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荣誉称号。日用玻璃产业的企业数量、企业产值利税持续高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已经发展为拉动镇域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形成了“十里玻璃产业长廊”。
目前清平镇已有日用玻璃相关产业企业54户,其中日用日用玻璃生产企业16户(均为规模以上企业),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4户。清平镇日用玻璃企业主要生产中、高档玻璃器皿,以人工吹制为主,辅以机吹和压制。产品包括酒具、茶具、水具、餐具、烟缸、咖啡壶、烛台、工艺品、杂件等九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及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高硼硅咖啡壶占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日用玻璃产品在西部市场占比50%。2015年日用玻璃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l.2万余人,其中有1.1万余人为农民工。日用玻璃产业园区板块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厂房面积达21万平方米。
清平镇日用玻璃的特点:
1、从企业数量上看:从1976年只有一家企业——舍川玻璃仪器厂,到上世纪90年代的35家,再到现在的54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企业规模来看,从1976年的年产值10万元,到90年代的年产值6000万元,再到现在的年产值30亿元,清平镇的日用玻璃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从产品品种来看:从刚开始只生产糖缸、花瓶,到后来生产烧杯、烧器、航空杯、蜡烛杯,再到现在形成酒具、水具、茶具、餐具、瓶罐、咖啡具,多种产品并存,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3、从品牌建设来看:截止到目前,清平镇的日用玻璃企业取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重庆著名商标5个、重庆名牌9个、合川知名商标4个、涉外商标14个。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授予清平镇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8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授予清平镇为“玻璃器皿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4、从促进就业来看:清平镇日用玻璃企业截止到2015年从业人员达到1.2万余人,其中:重庆市远铃玻璃厂、重庆市合川区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重庆星源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企业解决就业人口达9000余人。
(七)八陡镇——“中国日用玻璃名镇”
1975年,八陡镇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工人,建起八陡玻璃厂,1985年在此基础上与国家轻工部进出口总公司联营建成八陡工贸联营玻璃厂,1988年,该厂“珍珠”牌密封贮藏瓶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铜奖,创出国际名牌,同年获轻工部“金龙腾飞奖”。1990年,八陡镇被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镇”。
目前,八陡镇规模以上日用玻璃制造企业12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利税分别占到全镇的1/3强,有如下比较明显的特点:
八陡镇具有发展日用玻璃产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技术优势、配套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可为企业发展和生产需求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服务。根据《博山区陶瓷琉璃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八陡镇依托山东黑山玻璃、淄博瀚邦家居玻璃、八陡耐火材料等较大规模企业,建立了日用玻璃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黑玻、瀚邦玻璃和宏达玻璃等一批日用玻璃企业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在国内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聚集度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黑玻、瀚邦玻璃、宏达玻璃、龙宇玻璃、宝祥玻璃为代表的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以八耐为代表的玻璃窑炉材料生产企业;以凯顺包装为代表的彩印包装生产企业;以万达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了日用玻璃制品较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
八陡镇日用玻璃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名牌产品2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件。黑玻集团的“CREST及图”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多家企业通过环境、质量、健康体系认证,共拥有外观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企业的管理和科技创新水品逐年提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八陡镇专门成立了日用玻璃专业行业组织,制定了完备的行规公约,镇内日用玻璃制造企业均已加入该组织,其中,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会员单位5家,企业发展健康、有序。
(八)河间市——“中国耐热玻璃生产基地”
河间市耐热玻璃生产加工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是全国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人工吹制耐热玻璃生产基地。目前拥有生产企业252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加工摊点1043家,从业人数近6万人,形成了玻璃仪器、水具、茶具、酒具、烟具、餐具、咖啡具、工艺装饰用具等八大门类上千种规格的耐热玻璃制品。年产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耐热玻璃特色产业,提高消费水平,造福一方百姓,满足市场需求。河间市发展耐热玻璃特色产业,具备良好的生产环境、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其突出的优势有:
1、有强势发展产业的基础;2、有丰富的配套产业资源;3、有广阔的消费市场需求;4、有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5、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6、有一批敢为人先的企业家。
河间市完善了耐热玻璃制品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把高端耐热玻璃制品作为河间市的特色产业、健康产业、循环经济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富民产业、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加快建立产、学、研、科、工、贸及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传统产业做特、现代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做优、区域经济做大、区域品牌做响、文化产业做美”的实践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
河间市根据《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实施了科技、名牌、人才三大战略。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搭建信息、设计、研发、标准、检测、体验、文化平台,努力构建设计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标准化中心、人才集聚培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验、博览中心,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自主品牌,快速提升河间市耐热玻璃制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组织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专利保护措施以及耐热标识的使用等。
七、日用玻璃特色区域发展特点
(一)特色区域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日用玻璃特色区域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特色区域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特色区域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几大特色区域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扩大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特色区域能够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特色区域的发展,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日用玻璃行业特色区域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群体的基础上,特色区域又逐渐升级与壮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品牌已经成为特色区域的发展重点和重要竞争手段。
(三)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特色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各个特色区域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特色区域提高竞争能力。如祁县红海公司启动了投资4.2亿元的玻璃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山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已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了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向贸工游一体化发展的转型。如博山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抓好琉璃产业园建设,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逐步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搬迁,进一步解决企业分散、协作配套不够及落后工艺污染问题;依托金晶集团、黑山玻璃等重点企业辐射带动,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有限的人才和品牌等优势资源向琉璃产业园区集聚,指导和促进博山区琉璃产业升级。
(四)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
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特色区域中的企业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特色区域的主导企业。以祁县玻璃器皿为例,特色区域内部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大华、宏艺、红海等多家龙头企业,而且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探索。其中大华牌、宏艺牌玻璃器皿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红海公司的“玻璃文化产业园”成为“山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向贸工游一体化发展的转型,祁县玻璃器皿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据了相对主导地位。
八、“十三五”期间日用玻璃特色区域发展思路和方向
在巩固日用玻璃现有特色区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挥企业集聚优势,改进生产方式,加大建设改造投入,加速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集聚,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由分散经营向联合经营发展,组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九、提升特色区域竞争力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将有助于提升特色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特色区域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遵循特色区域的内在发展规律,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推动与服务作用,统筹区域协调健康发展,提升特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和不断完善特色区域技术创新、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信息咨询、展销、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日用玻璃行业特色区域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不高,难以进入高价值市场。因此,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特色区域企业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纳人才,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培训中心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四)打造区域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特色区域企业要积极创立、使用自主品牌,加强对自主品牌的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市场形象和品牌竞争力。加强区域品牌的培育和运作,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结合当地实际打造、扶持龙
头企业,加强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提升特色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完善行业产业链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特色区域的知名度、集中度、美誉度。积极吸引境外企业到特色区域设立总经销、总代理和采购中心,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推动特色区域深化国际区域合作,走出国门,合资、独资兴办海外市场,有效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从产品到企业,从主打到配套,构建特色鲜明、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集中度高和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推动配套企业向特、专、新、优方向发展。促进特色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努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营效率。
日玻行业特色区域的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生事物,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离新时代对轻工行业特别是日玻行业发展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使得日玻行业特色区域的发展日臻完善。同时,希望全体行业同仁对特色区域给予热情关注,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日玻行业特色区域的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