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本报2版的《零垫资能否打破玻璃赊销潜规则》文章如期刊发。意料之外的是,这篇原创文章在本报微信公众平台(VIEW-CBMD)发出后引起了大面积的迅速传播。一位玻璃行业资深人士这样形容: 那天晚上我的朋友圈被这条微信刷屏了,几乎每个圈内人都转发了这条微信。
根据中国建材报微信公众平台数据显示,仅24小时这条微博阅读量达4000多次,微信公众账号净关注人数增加了400多人;两天后阅读量达到了7000多次,点赞47个。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篇微信的阅读量仍在不断地刷新。
在大多数行业媒体微信文章阅读量不过百的情况下,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迅速地引起行业内人士的转发与点赞?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副秘书长周志武是转发者之一。 点赞的不少,大家都很支持武汉玻璃行业协会的倡议,尤其是一些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玻璃企业如果能加强自律、抱团作战的话,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生产经营是有好处的。 周志武说,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一直致力于倡导企业在浮法玻璃、超白玻璃上现款现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加工玻璃行业的赊销行为太普遍。
作为《零垫资能否打破玻璃赊销潜规则》一文的主要采访对象,武汉芊捷欣玻璃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涛也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微信群转发了这篇文章。 玻璃行业都知道了。 他说,虽然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样的倡议能有效执行,但他期待 万一成功 。
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如果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玻璃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赊销也是为下游客户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一些大工厂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来与玻璃小厂竞争。 据我了解,去年有一家企业垫资总额达到7000万元。如果其中有两三个客户违约的话,就能把这家企业的老板拖垮。
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玻璃企业的销售相当难,哪有不欠款的企业?应收账款1000万能收回600万元就很开心了。 该高管介绍说,大多数玻璃企业都有一定的赊销额度与期限,一般都为一二十天,月底必须归还。不过今年很多企业都在放松额度,包括原来不赊销的企业。一些企业甚至将竞争较为激烈的产品赊销期限定为一年。
这也是厂家想留住客户的一种方法。赊销有风险,但不赊销就没有销量,不冒风险就没有现金流。整个产业链都是这样,总包公司欠幕墙公司,幕墙公司欠玻璃厂。 该高管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武汉玻璃行业协会发起的零垫资阳光活动倡议不失为一种创新。
就这样,因为这篇文章抓住了行业热点,它在微信朋友圈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远,在一些行业微信讨论群里还成为了话题的焦点。这篇报道或许不能立刻解答零垫资能否打破玻璃赊销潜规则的疑问,但网友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微信成为行业人探讨问题的平台。这正是新媒体互动传播的特点之一。
多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传媒业必须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新传播方式。中国建材报作为行业权威纸媒,除了中国建材网以外,中国建材报官方微博、微信的陆续开通,得到了建材行业内外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建材报在未来将尝试更多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开发出建材人需要的新媒体产品,发挥出行业大报的竞争优势。